|
|
|
|
|
|
|
“免費試用”被App玩壞了 | 來源:大連晚報 點擊數(shù):1436次 更新時間:2022/8/10 9:18:46 |
據(jù)報道,在蘋果應用商店內有一些工具類App,提供幾天免費試用,并以此誘導消費者購買,但后續(xù)收費則貴得離譜:一款計算器App在免費試用3天后,每季度收費58元;一款“空調遙控器”App在3天免費試用后,每周收費38元。而且,用戶退訂需要在較短的指定時間內完成,且只能在蘋果系統(tǒng)內設置,不能在App內操作。
更具迷惑性的還在于,一些App明面上提供付費使用和免費試用后再付費兩種模式,但后一種模式下,消費者需要花費更多。
這些“明槍”“暗箭”顯然是新瓶裝舊酒:將免費試用當誘餌吸粉,待免費期結束后向用戶冷不丁“砍一刀”,就是看準了一些用戶或疏忽大意,或找不到操作入口,或是怕退訂麻煩,拿“自動扣費”沒辦法,稀里糊涂地就被收割了。
對于這些伎倆,一方面,最大的責任當然在App開發(fā)運營方。一款App是否能為市場接受,受用戶歡迎,主要還得看內容或功能是否好用、適用,App開發(fā)運營者應該在打造優(yōu)質的產品方面下功夫,而不是通過偽裝免費,用套路來欺騙消費者。
另一方面,應用商店顯然也是不能免責的。蘋果應用商店是封閉系統(tǒng),平臺對于應用的安全性、服務內容和規(guī)則負有審查義務。
對于一些飽受詬病的問題,應用商店應該對開發(fā)者做出充分的規(guī)制,比如自動續(xù)費的金額應該進行顯著提示、退訂留足窗口期、退訂通道顯著標明等,讓消費者清楚規(guī)則、明白操作。總之,不能讓消費者遭受不明不白的損失,是平臺最起碼的商業(yè)義務。
應當說,免費試用再收費的方式,本身是一種無可厚非的商業(yè)營銷手段。但如果在游戲規(guī)則和操作流程上暗藏機關、玩套路,就涉嫌侵犯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了。對此,除了平臺要扎緊籬笆,相關部門也要對這種新興的網絡消費套路保持警覺,用制度和監(jiān)督遏制App“撈過界”的手。據(jù)澎湃新聞
| 【刷新頁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關閉窗口】 | 上一篇:常態(tài)化核酸檢測調整:周五男 周六女 下一篇:警惕冒牌“公檢法”出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