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技術的技能大師
——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非船事業(yè)部電焊班電焊工朱先波
吳慶國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許曉楠
朱先波,中國船舶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非船事業(yè)部電焊班電焊工,特級技師,中國船舶集團首席技師,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曾榮獲全國技術能手、遼寧工匠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入選第二批中央企業(yè)“大國工匠”培養(yǎng)支持計劃,今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95年,20歲的朱先波從山東來大連打工。當時,大船集團急缺電焊工,他被招進大船集團鍋壓分廠干臨時工。
朱先波接手的第一件活是將一塊厚鐵板補好,他卻把鐵板燒出一個洞。朱先波痛定思痛:“電焊就是飯碗,一定要端好!”等別人下班后,他找電焊機練到很晚。他在焊槍上綁重物、練手勁,蒙住眼睛,拿著焊槍,在廢棄的鋼板上畫“S”形狀,用槍頭去尋找焊口,用心感受“人槍合一”……兩個多月后,他終于被安排了一個技術活兒——釘焊。
朱先波敢闖敢試,與焊花為伴的20余年里,先后解決了20余項國家重點項目的施工難題,攻克一道道生產難關,確保多個國家重大項目圓滿完成。哪里有難啃的骨頭,哪里就有朱先波的身影。他潛心鉆研激光校形技術,并成功應用于某重點專項工程鈦合金項目施工中,開辟了激光校形應用的先河。他先后攻克了特種鋼MIG焊接、大型結構變形控制、堆內構件大型壓力容器MIG單面焊雙面成型和大厚度鑄件焊接等技術難題,探傷合格率從80%提高到99.86%,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朱先波和創(chuàng)新團隊解決了“X城電極鍋爐模塊”核心部件電磁純鐵焊接難題,此項目打破了國外封鎖,主持攻克了“華龍一號”安全殼預防焊接變形難題等重大生產難關60余個,參與解決了“X城大型平臺實驗”等多個國家級科研項目技術難題。他主持研究的“無軌導爬行機器人高效焊技術”新技術新工藝已在大型LNG儲罐上得以應用,節(jié)省資金100萬元,此項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他獲國家發(fā)明專利8項,各類創(chuàng)新成果近百項,有53項創(chuàng)新成果成功轉化,累計為企業(yè)節(jié)約資金2900余萬元,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數億元。他整理培訓課件20余件,培訓10萬人次,先后培養(yǎng)了3名全國技術能手、56名國防重點工程專項焊接高技能人才。他本人榮獲“嘉克杯”國際技能大賽“金牌教練”稱號,是國家重點工程項目不可或缺的焊接技能人才。
——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鐵九局集團有限公司大連分公司秘魯項目部黨支部書記徐培培
享譽海外綻芳華
吳慶國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許曉楠
徐培培,中鐵九局大連分公司秘魯項目部黨支部書記,負責秘魯、玻利維亞、委內瑞拉區(qū)域的項目管理工作。她扎根“一帶一路”沿線9年,參與3個國家10余項海外工程建設,她用女性之美構建海外幸福之家。作為公司首個海外巾幗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guī)ь^人,徐培培創(chuàng)新“黨建+”特色品牌融合企業(yè)經營,以巾幗不讓須眉的責任擔當,踐行奉獻國家的初心使命,在“一帶一路”沿線綻放芳華。曾獲全國鐵路先進女職工、全國巾幗建功標兵、遼寧五一勞動獎章、遼寧省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今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14年,徐培培主動請纓,作為中鐵九局海外項目第一個女黨支部書記,離開家中1歲多的孩子,奔赴萬里之外的委內瑞拉,扎根南美洲9個年頭,輾轉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秘魯,參與10個海外工程項目建設。作為駐遼央企的海外項目黨支部書記,徐培培創(chuàng)新的“黨建+”推動海外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多次在中國駐委內瑞拉、秘魯大使館的中資企業(yè)黨建工作會上進行交流,為集團公司“激情 誠信 融入 提升”海外核心價值理念、海外“五種精神”的凝練和海外黨建“五不公開五不減弱”及“四種文化”的形成、海外“五欣慰六滿意”工作機制的建立,提供了經典案例和借鑒做法,推動了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秘魯區(qū)域10余個工程項目的滾動經營,并積極為外籍員工提供就業(yè)、技能培訓5000余人次,得到了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秘魯政府的高度認可,負責的玻利維亞鉀鹽廠項目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境外工程)和中國中鐵首個國家化學工業(yè)優(yōu)質工程獎。
徐培培牽頭成立了中鐵九局首個海外巾幗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作為第一發(fā)明人完成實用新型專利1項、國際專利1項,完成課題攻關10項,培養(yǎng)業(yè)務骨干20余人次。她始終堅持“家文化”理念,幾年來,為海外員工辦實事、解難事超過50件,率先建立了企業(yè)“員工專屬檔案”,成立了南美區(qū)域第一個“互聯(lián)網+心靈驛站”,以“網絡診療室”等形式,開展集體輔導、一對一解答,幫助非洲、歐洲等7個國家的近千名海外員工解決思想困擾,助力海外事業(yè)健康發(fā)展。
設備革新改造的“技術大拿”
——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瓦房店軸承集團高端汽車軸承有限責任公司運行保障班維修電工趙忠東
吳慶國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許曉楠
趙忠東,瓦房店軸承集團高端汽車軸承有限責任公司維修電工。多年來,他堅持自學,運用所學的知識改造設備和設備革新120多項,涉及設備300多臺次,獲國家專利9項,先后獲得各項榮譽稱號80多個。曾獲全國技術能手,遼寧省勞動模范、遼寧省技術能手、遼寧工匠,大連市勞動模范、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今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87年,趙忠東考入瓦軸技工學校,因為沒有電工班,就上了車工班。每逢上電工課,他的興趣就極高,每次電工科考試基本都是滿分。1990年,趙忠東正式成為瓦軸的一名電工。他說:“興趣是我創(chuàng)新的最大動力!
1998年,趙忠東有幸和全國勞模孫勝桐結為師徒,通過多種設備改造及維修工作,加之師傅的諄諄教誨,趙忠東在技能上得到很大提高。首次參加公司青工技術比武,他就獲得了第五名,更加堅定了他學技能的決心。
2013年,瓦軸集團成立高端汽車軸承公司,主要加工高端汽車軸承,客戶集中在北美、歐洲、亞太及國內知名企業(yè),是為國際“大牌車”配套的,對加工設備要求很高。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改進,實現在線生產、在線檢測、在線裝配,趙忠東帶領維修團隊全面負責設備維修和保養(yǎng)。為解決出口產品工件端面易產生劃痕的問題,趙忠東反復研究,多次整改,利用出料傳送帶上產品個數,時時控制生產設備加工狀態(tài),徹底解決了6條磨裝自動生產線70多臺設備工件劃痕的問題,為產品出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趙忠東改造的項目均獲得了國家專利證書,填補了機床設計的空白。
2019至2021年,他自制全自動軸承激光打標加工產線,可以實現1人多機,提高效率15%;制作自動生產線的儲料及上料機構,減少控制器件,獲國家專利2項。2022年在工藝路線搬遷調整、設備調試、自動線組裝投產工作中,他組裝全自動產線6條,涉及設備90多臺,節(jié)約資金180萬元。目前他正在開展的項目是“商用車輪轂單元項目”,此項目實施后,年可以增加1.8億元產值。
趙忠東憑借出色的技術成為了公司的“技術大拿”,領導想把他調到管理崗位上,可趙忠東沒有同意!拔蚁矚g這個崗位,每當維修好設備,那種幸福真的無法形容,這是我的興趣所在!壁w忠東說。
服裝生產線上的技術尖兵
——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大連洋爾特服裝有限公司技術科長張繼凱
吳慶國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許曉楠
張繼凱,大連洋爾特服裝有限公司技術科長。多年來,他憑借過硬的本領,成為了服裝生產線上的一名技術尖兵,多次獲得集團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今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94年初中畢業(yè)后,張繼凱進入洋爾特公司工作,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從最初的一名普通樣板員,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術科長,讓自己活出了價值感。
1999年末,洋爾特公司正式成立西服生產線。作為技術骨干,張繼凱和其他技術人員一起,刻苦鉆研業(yè)務,赴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地學習先進服裝技術。同時,集團外聘一批國際頂級服裝大師到工廠指導業(yè)務,張繼凱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虛心求教,認真系統(tǒng)地向大師學習,技術水平提高很快。
作為技術科長,張繼凱負責產品研發(fā)、技術創(chuàng)新、產品質量管理以及單量定制項目技術開發(fā)工作。對推廣應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實施指導和培訓。他工作、服務在生產一線,隨時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難點問題,保證車間流水線暢通無阻、高效運行。2006年,洋爾特公司成立高檔西裝小線,主要生產日本高檔品牌和自主品牌創(chuàng)世西裝,張繼凱負責整個車間的技術管理工作。所生產的日本全毛芯產品得到了客戶的一致好評,生產訂單逐年增加。
2017年,洋爾特公司成立全手縫車間,采用意大利高端技術,整件西裝制作全部手工完成。張繼凱負責全手縫車間技術工作,他和兩名意大利技術人員手把手對操作工人傳授技藝,每道工序都耐心指導,精益求精。
張繼凱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積累了豐富的西裝技術工藝。在張繼凱技術團隊帶領下,洋爾特公司大力推進專線戰(zhàn)略,以品牌專線、單裁定制專線等為重點,改變以往批量化、規(guī);纳a模式,實現多品種、小批量、高品質、快速反應的定制化生產模式,先后成立高檔小線、純手縫車間,提高產品檔次,擴大生產規(guī)模。憑借著張繼凱和他的技術團隊、生產團隊的共同努力,洋爾特公司已實現單裁化、智能化、信息化生產,吸引日本公司與大楊集團保持長期業(yè)務合作,為公司調整轉型、創(chuàng)新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堅守永不言棄的科研初心
——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能源基礎和戰(zhàn)略研究部副部長潘秀蓮
吳慶國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許曉楠
科研的世界于旁人有多枯燥,對科學家來說就有多迷人!跋N”“催化”“極限”……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潘秀蓮的生活,就和它們緊緊連在了一起。
潘秀蓮,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能源基礎和戰(zhàn)略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曾獲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二完成人)、遼寧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二完成人)、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遼寧五一勞動獎章、遼寧省三八紅旗手等殊榮,今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烯烴作為現代化學工業(yè)的重要基石,與工業(yè)生產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到航天飛機上使用的材料,小到廚房中的保鮮膜、嬰幼兒用的奶瓶,都有它的身影。傳統(tǒng)的烯烴生產原料主要來自于石油,而我國的能源結構特點是富煤少油缺氣,大部分原油依賴于進口。潘秀蓮牢記“國家隊”“國家人”使命擔當,積極踐行國家“雙碳”理念,多年來深耕能源催化轉化的基礎研究,突破基礎科學難題,攻堅關鍵核心技術,成效顯著。
潘秀蓮和團隊提出雙功能分離的OXZEO^®催化概念,創(chuàng)新合成氣一步反應制低碳烯烴的OXZEO^®-TO過程,從催化原理上突破了近百年來傳統(tǒng)費托合成產物分布難以逾越的ASF理論極限,被譽為“開創(chuàng)煤制烯烴新捷徑”并入選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該成果引起國內外工業(yè)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被同行稱贊為“低碳烯烴直接合成領域的里程碑”。該成果作為“納米限域催化”的核心成果之一,獲得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為了推進這一成果的工業(yè)化應用,潘秀蓮一方面從基礎研究角度深入理解催化作用原理,持續(xù)優(yōu)化催化劑及反應工藝條件,并將OXZEO^®催化概念拓展應用,制取系列高值化學品和燃料,初步建成合成氣直接轉化OXZEO^®新技術平臺;另一方面,與研究所應用研究團隊及企業(yè)合作,共同推動該成果的產業(yè)化進程,建成世界首套以煤基合成氣為原料、直接轉化制低碳烯烴的千噸級工業(yè)試驗裝置,并成功完成試驗,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lián)合會科技成果鑒定,為我國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提供了一條新途徑,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
此外,潘秀蓮在其他碳基能源小分子催化轉化如天然氣(甲烷)催化轉化制高值化學品、乙炔氫氯化無汞催化過程等基礎研究方面也取得系列成果,潘秀蓮表示,“科學家”是永不言棄的職業(yè)初心。
致力破解精細化工“卡脖子”難題
——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彭孝軍
吳慶國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許曉楠
長期以來,大連理工大學彭孝軍教授帶領團隊從事精細化工領域研究,破解國家“卡脖子”難題。他堅持以一流的業(yè)績詮釋對科研的敬重、對教育的熱愛,授權國內外發(fā)明專利100余項,參與起草國家標準20余項、ISO國際標準5項,獲國家科技獎勵(二等獎)3項。
進入新世紀,以打印、顯示、標記為代表的電子信息光學材料領域發(fā)展迅猛。但由于染料在熱、光或電的苛刻條件下易被分解破壞,耐受性不足,成為電子信息工業(yè)應用廣泛存在的國際難題。彭孝軍帶領團隊通過十數年的探索,在染料分子上引入激發(fā)態(tài)猝滅基團,大大降低了分解染料的單線態(tài)氧形成的概率,使染料耐紫外牢度從傳統(tǒng)染料的5級提升到7~8級,獲得中、美、日、歐等耐候性染料專利授權,被應用于彩色噴墨打印,形成了國際廣泛認可的彩色噴墨打印墨盒自有技術體系,促進了國內彩色噴墨打印迅速發(fā)展,國有產品大規(guī)模出口。研究團隊以染料關鍵核心技術打破國際壟斷,為我國打印耗材發(fā)展到占全球70%左右的市場份額,作出了重大貢獻。
我國許多關鍵醫(yī)療設備長期被國外壟斷,如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系統(tǒng),作為不可或缺的臨床血常規(guī)檢測的大型基礎設備,曾被列入“中國尚未掌控的核心技術清單”。其關鍵難點是以靶向熒光染料為核心的血細胞熒光識別技術。彭孝軍堅守科研一線,發(fā)明了具有靶向功能的血液細胞熒光染料:RNA靶向染料,對RNA和DNA的熒光響應比從通常染料的1.7∶1增大到8.7∶1;DNA靶向染料,熒光響應倍數從常規(guī)的溴乙錠染料的13.5倍增大到97倍。實現了有核紅細胞、網織紅細胞等異常紅細胞、各類白細胞、白血病腫瘤細胞等的近紅外熒光流式篩查。獲中、美、日、歐洲發(fā)明專利授權。2011年起,邁瑞高端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系統(tǒng)BC6800和BC6900等陸續(xù)大規(guī)模產業(yè)化,已累計銷售萬余臺,打破了國際跨國公司壟斷,大規(guī)模進入海外醫(yī)療市場,實現了我國血細胞分析系統(tǒng)從國內空白到國際一流的跨越,整體技術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在電子信息材料和生物醫(yī)學領域,光學化學品已成為關鍵戰(zhàn)略支撐點和“卡脖子”問題多發(fā)領域。彭孝軍組建了“染料功能調控”國家“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他還帶領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guī)熒陂L興島建立了“遼寧省精細化工產業(yè)共性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通過五年努力,孵化出9家企業(yè),聚集了30余家精細化工公司,帶動下游產值超2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