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雕塑“一孩變?nèi)ⅰ,何以引關注?
武漢漢口江灘雕塑“一孩變?nèi)ⅰ?近日,長江日報記者現(xiàn)場看到,確有一處看起來比較新的雕塑為兩個大人與三個孩子。
一位在附近擺攤的市民介紹,這個雕塑原來是“一家三口”,已存在數(shù)年。大概在一周前,“一家三口”變成了“一家五口”。
這個雕塑名為《美好未來》,設計師介紹設計的初衷是希望以一個家庭來反映生活的美好,造型有“花好月圓”的寓意。有專家明確表示,江灘雕塑“一孩變?nèi)ⅰ钡某霭l(fā)點就是為了宣傳三孩政策。
人們或許有些意外于作品緊跟時事,但這其實也正常。雕塑作為公共空間的一種表達形式,本身也應和時代同步。城市雕塑的功能,除了視覺上的欣賞和精神上的文化熏陶之外,還具有“紀念符號”的意義。將國家的大政方針進行定格,是城市雕塑的題中之義,也有營造氛圍、凝聚共識的作用。
而且城市雕塑的更新,也不失為一個提醒:當前“幸福家庭”的形態(tài)已經(jīng)變得更加多元,人們對“美好未來”的追求,也需要更加有力的推舉。
人們對公共表達里的這種細節(jié)變化十分敏感。即便人們對這種變化的捕捉,并不總是準確,也有“想太多”的時候。
但人們對公共空間里“家庭形象”的關注,也在傳遞一種態(tài)度:人們期待社會對家庭的支持、對生育的鼓勵,能夠落實到實實在在的措施上,而不只是意象本身的變化。
客觀來看,人們的這些呼聲并沒有被忽視。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各項鼓勵生育的措施密集出臺。而對于這個新雕塑的出現(xiàn),其實也沒必要這么錯愕,上上下下都在凝聚合力、努力提高人們的生育意愿。雕塑也在與時俱進地傳遞著社會脈搏,與人們的生活同頻共振。
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慢慢習慣這個雕塑,雕塑會更自然地融入城市的圖景。也希望在未來,在社會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之后,人們對生育多胎也感到自然與從容。而這,更是應當努力的方向。
以上文章轉(zhuǎn)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來源標注錯誤或者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