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清明節(jié),侯豐竹和廖文獻接到了30多個訂單,幫忙祭掃30多位逝者。
1991年出生的侯豐竹是師父,2001年出生的廖文獻是徒弟,兩人搭檔在安賢園代祭掃。兩個人還是師姐和師弟——都畢業(yè)于長沙民政學院的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yè)。
“成為搭檔后,才知道是校友。”說起不約而同選擇到杭州做代祭掃,侯豐竹說:“杭州代祭掃相對比較成熟,這個職業(yè)也能被認可。”
代祭掃,就是家屬因為各種原因無法親自祭掃而請專業(yè)人士幫忙祭掃。
侯豐竹2016年到杭州從事殯葬服務,2020年開始做代祭掃,她感覺自己的工作越來越被人接受,開始被同齡人夸“酷”。
侯豐竹和廖文獻手拿鮮花代掃墓
代表家屬祭掃
清明節(jié),杭州人選擇上午祭掃。為了趕在中午前完成,侯豐竹和廖文獻從早上5:00多就開始祭掃。
“做這一行,一開始最難的是找墓碑!2020年剛開始做時,侯豐竹要 拿著安賢園的地圖邊走邊對照才能找到,現在已經駕輕就熟。去年剛畢業(yè),還處于“認路階段”的廖文獻則負責拎祭品。
祭掃時,兩人輪流,一人祭掃,另一個就在旁邊幫忙拍照記錄。
蹲在墓碑前,侯豐竹會先小聲說句話,再開始用毛巾擦拭墓碑、擺放供品、敬獻鮮花、鞠躬祭拜。一旁的廖文獻全程用手機拍照記錄。
“祭掃前說的什么?”我問。
“家屬的名字,我說您的家人來看您了。”侯豐竹說,自己是代表家屬祭掃,總覺得應該交代一聲,讓逝者知道是自己的親人來看自己。
祭掃之后,她會將拍攝的照片通過短信發(fā)給家屬,讓家屬知道心愿完成了,“他們一般會回復‘收到,謝謝’”!
“這30多個訂單都持續(xù)很多年了,都是親人在外地、出國或者身體不適合外出的。”侯豐竹說,做代祭掃跟家屬直接聯系交流的機會不多,大多時候只能從訂單備注里感受這段深情。
有的家屬會在備注里寫下很長很長的思念,委托在祭掃時讀給逝者。侯豐竹讀著讀著,眼淚也掉下來。
這份職業(yè)想干到老
2008年,電影《入殮師》上映讓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這一行業(yè)的存在。
2010年報考專業(yè)時,侯豐竹受到了這部電影的啟發(fā),在查閱了一些就業(yè)資料后,決定填報這一專業(yè)。2020年,廖文獻則是出于對小眾專業(yè)的好奇填報了這一專業(yè)。
在學校里,要學習殯葬概論、遺體收斂、現代整容技術、插花藝術、火化機理論和操作、挽聯寫作、風水文化等各種知識。聽起來有些“恐怖”,但他們是扎扎實實當功課來學,廖文獻說,“今天代人祭掃用的鮮花就是我倆插的”。
中國人忌憚談生死,避忌與生死有關的行業(yè),兩個人報考志愿時,都遭到了家人的反對,反對的理由差不多——擔心這個職業(yè)被別人嫌棄,不好找對象。
“我們倆都有對象,現在年輕人很想得開,完全不影響。”廖文獻的女朋友是一名護士,經常讓他科普代祭掃的專業(yè)知識。打開小紅書和抖音,也有不少殯葬行業(yè)博主擁有大量粉絲。
一人錄像一人鞠躬祭拜
作為一個職業(yè),就像《入殮師》里一樣,需要真正應對各種各樣的告別場面。一開始參與其中,心理往往會受到很大沖擊,也會恐懼。廖文獻稱之為“成長期”,跨過去會真正喜歡上這份職業(yè)。
而且跟大家想的不同,這個行業(yè)對專業(yè)的要求越來越高,早已從之前的一個人做一條龍服務,細分到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專人負責,文案撰寫策劃是新聞專業(yè)的,告別式主持人是播音專業(yè)的。
新人廖文獻認為行業(yè)細分意味著更多機會,“這是一個有前景、有很多可能性的行業(yè),值得做下去”。
而已經是元老級的侯豐竹則還是保持著報考志愿時的那份初心,“我覺得這是一份很偉大的職業(yè),到現在依然這么覺得,希望能一直干到老”。
代祭掃有一種神圣感
安賢園有幾千個停車位,但昨天早上5:00多就停滿了,周邊2公里一直堵得紅到發(fā)紫,大家都是趕來祭奠親人。
臨近中午,園內出口處的休憩草坪上,俞女士一家15口人在此野餐,白切雞、素雞、肉絲、小黃魚、牛肉、響鈴……很是豐盛。
俞女士一家15口人在草坪上野餐
“我媽媽、三個阿姨,我們兄妹,還有兒子兒媳孫子,四代人一起來祭掃!庇崤空f,除了春節(jié),只有清明和冬至祭掃全家人才有機會聚在一起。
“往年祭掃完,大家會找個餐館聚一聚,今年天氣好,大家都想野餐,所以早上就起來做菜,你做一點、我做一點,結果一下子準備了這么多!
俞女士說,逝去的親人看大家聚在一起,這么團結、開心,才會更欣慰。孫子年年跟著,以后也會懂的。
陵園,是生與死最自然的連接,而清明節(jié),則以節(jié)日的形式,讓我們直面死,思考生。欲斷魂是流露出來的真情,好好地生活也是一種告慰。
身處其中的年輕人,似乎參透了生命的另一層意義,侯豐竹說:“我覺得祭掃也應該是溫暖的,懷念逝者的同時,也在珍惜當下,快樂地生活。”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王青
通訊員 陳華俊
以上文章轉載自互聯網,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來源標注錯誤或者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