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發(fā)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學校和有關部門要依法保障教師履行教育職責,支持教師維護合法權益。
“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可以預期,《意見》的實施將有力保障教師履行教育職責。教師履行教育職責有保障,教師作為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的作用才有保障。
筆者在中西部地區(qū)的一些高中調研時了解到,由于教師的懲戒權、管教權缺乏必要保障,部分老師時常有一種“無力感”。
部分老師的“無力感”,源于一些學生對老師缺乏應有的尊敬,導致教師在日常教育和紀律管理中處于“弱勢地位”。有老師說,相關管理規(guī)范初衷是保護學生權益,但在實踐中,有時會被部分學生當作與老師博弈的武器。一旦出現問題,社會輿論往往更偏向學生,進一步束縛了老師,增加了紀律管理的難度。
有老師說,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對老師的批評反應過于激烈,個別學生還會給老師扣帽子、貼標簽。如果老師批評某個學生,可能會被學生反唇相譏,個別學生甚至大喊:“你是老師,要師德高尚!”
還有老師說,盡管學校明令禁止將手機帶進教學區(qū),但有些學生總在想方設法繞過規(guī)定。個別學生甚至以激烈言辭甚至極端行為威脅,聲稱如果老師收繳他們的手機,他們就跳樓。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不得不在原則與安全之間權衡。
面對這些的變化,不少老師表示,因害怕引發(fā)更大紛爭,只能選擇忍耐,結果讓自己陷入了被動與弱勢的位置,成為“隱形的弱者”。教師維護秩序和紀律的正當舉措,受到很多無形束縛。一些教師只能在維護“嚴厲管教”與“聽之任之”之間進退維谷。權威感喪失,一些工作很難開展,老師們只能感嘆“有勁沒處使”。
在多重復雜環(huán)境交織下成長起來的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欠缺、目標感缺失等也讓老師們深感憂心。這些學生們很多都來自留守家庭,父母為了生計長期外出務工。盡管背井離鄉(xiāng)的父母,為孩子提供了相對豐厚的物質條件,但往往缺乏對孩子的精神陪伴和價值引導。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使得個別學生會表現出空虛和迷茫。有的對未來沒有明確的理想和信念,缺乏學習動力,可能更關注眼前的快樂,而缺少長遠的規(guī)劃。缺乏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也讓一些老師在教學中感到無力和沮喪。
部分教師的“無力感”反映了當前一些地區(qū),尤其中西部地區(qū),面臨的教育困境。盡管面臨諸多挑戰(zhàn),很多中西部地區(qū)的縣中老師依然在努力著,試圖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加強溝通、深化家校合作等方式來改善教育現狀。
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政府、學校、家長和學生四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重塑教育生態(tài)。其次,需要重新審視和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創(chuàng)造性地汲取傳統(tǒng)文化中“尊師重教”的價值,將其內化成現代教育體系的一部分。第三,對留守學生,除了物質支持,也要更加重視精神陪伴和引導,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蔣安麗 北京師范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農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以上文章轉載自互聯網,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來源標注錯誤或者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