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萬件群眾訴求、98.95%辦結率、90.04%滿意率、萬人成訟率連續(xù)三年下降”——當這組數據在阜新市委社會工作部月度例會上被輕聲念出時,記者輕輕放下筆,屏息凝思。
枯燥的數據不只是數字,還是一份城市運行的體檢報告。
阜新,曾經的重要能源基地之一,也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在高質量發(fā)展的征程中砥礪奮進,卻也負重前行:
194個城市社區(qū)中,老舊小區(qū)星羅棋布;619個行政村,土地糾紛逐年“抬頭”;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占比超過33%……矛盾多元、訴求復雜,“按下葫蘆浮起瓢”成為基層治理服務常態(tài)。在萬家燈火的柴米油鹽中,“遇到了事兒,找誰說?誰能解決?解決得咋樣了?”群眾最直接的追問,倒逼城市治理迭代。
阜新“阜政通”海州區(qū)社會治理平臺。宋立君 攝
2022年10月,阜新市委開通了“阜政通”服務平臺,這一舉措是如何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的?它通過一條熱線、一張網格、一座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實現了線上線下同步接單、分級響應、閉環(huán)處置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這背后又有著怎樣的工作機制和創(chuàng)新模式呢?
“阜政通”在短短三年內,是如何借助數字技術為阜新基層治理勾勒出一幅“新氣象”的畫卷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期穿梭于老舊小區(qū)、田間地頭,對“阜政通”的服務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暗訪,試圖探尋其中的答案。
破“訴求無門”之困
—— 從“多頭跑”到“一鍵通”
“我有問題要找領導反映!庇浾甙翟L第一站走進太平區(qū)社會綜合治理服務中心。一位小伙子迎了上來:“您有什么事?”
“我只跟領導說!庇浾呋貞。
“您先坐下喘口氣兒,慢慢說,我?guī)湍?lián)系(領導),別著急啊。”小伙子電話聯(lián)絡后說:“主任在五樓,您從這兒直接上去!
行至三樓緩步臺,一名中年男子已在等候:“來來來,天太熱呵,咋來的······我是服務中心主任劉成,有啥和我說說……”熱情、耐心、傾聽,是劉成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而這一幕,也是“阜政通”現場中心接訪的日常。
記者在太平區(qū)采訪的兩個半小時時間里,工作人員熱情接待來訪者、耐心解答問題,打電話聯(lián)系相關部門,緊張忙碌。
在太平區(qū)城南一家超市的小食品貨架前,曹姐邊理貨邊跟記者聊著:“我這能早退休五年,少繳五年養(yǎng)老保險,里外里不少錢吧。我現在每月退休金1800多元,打零工還能掙2000元。還有個更高興的事兒,我兒子今年高考567分,上個好大學,我現在干活兒覺得有使不完的勁兒!
提起“阜政通”,曹姐打開了話匣子。原來,她和4名工友因原企業(yè)檔案缺失,50周歲退休申請被拒,被告知要延至55歲。“找了多少部門,跑了多少趟,腿都細了,還是沒頭緒!彼肫鹕鐓^(qū)墻上的“阜政通”,便來到了太平區(qū)現場中心,也是劉成接待了她。
太平區(qū)“阜政通”首席辦事員、區(qū)委書記第一時間在交辦單上做出批示,并責成區(qū)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牽頭,會同社保分中心、區(qū)人社局召開會商會議,研究制定解決方案。在2個小時的專題會議后,社保和人社部門依法依規(guī)審批退休,才有了曹姐的爽朗笑聲。
通過“阜政通”平臺,群眾的急難愁盼都能一鍵直達。宋立君 攝
在采訪中,記者隨機采訪了身邊的11位市民,“有了難題你跟誰反映?”其中,7位市民異口同聲:“‘阜政通’唄,颯楞!”
“阜政通”把受理端做成“五條快車道”:微信小程序、撥打電話、現場中心、網格員代辦、移動網格員“隨手拍”。
微信小程序上,細河區(qū)居民王女士拍了張小區(qū)“飛線充電”的照片上傳,三天后再看,樓道里已裝上新的充電樁;電話那頭,彰武縣成功調解父子因土地租金及照料引發(fā)的糾紛,情理法結合化解矛盾,喚回親情達成和解;網格員周慧用兩周時間挨家挨戶做工作,調解社區(qū)積水坑居民與街道辦事處的僵持,終將積水坑修成水泥路。
在群眾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退休待遇、產權登記,還是供暖維修、環(huán)境整治,這個平臺的受理范圍覆蓋經濟社會的全領域,甚至創(chuàng)新性地將涉法、涉訴、涉紀投訴納入其中。比如群眾最關心的供暖問題,2024—2025年供暖季到來之前,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提前將專業(yè)網格員編入社區(qū)網格,借助“供暖管家”制度實現對問題的預判與處置,全市供暖類訴求投訴同比下降64.34%,一個數字,就是一個大大的“贊”。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阜政通”通過技術賦能重構治理平權,將分散的訴求整合為系統(tǒng)化解決方案。其核心在于建立“全域感知——精準派單——協(xié)同處置——閉環(huán)反饋”鏈條,讓群眾從“被動等待”轉向“主動參與”,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這五條渠道,打破了“門難進、臉難看”的壁壘,讓白發(fā)老人會用小程序,田間農民敢撥熱線,城市治理的“神經末梢”真正接上了民心。
解“責任空轉”之弊
——從“踢皮球”到“齊擔當”
記者來到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巴鎮(zhèn),盛夏時節(jié)的二門水庫風光正好,“禁止游泳、戲水、釣魚等危險活動”的六個藍色警示牌格外醒目。
這處安全提醒的上崗,源于2024年6月的一則村民訴求?h“阜政通”平臺接件后,2分鐘內完成分撥?h委書記作為首席辦事員將交辦單傳遞至大巴鎮(zhèn)政府,大巴鎮(zhèn)政府迅速行動。
“早年水庫干旱干涸,近幾年因為雨水豐沛,水庫蓄水量飽滿,來這兒游玩的游客也多了起來,安全隱患隨之增加!倍T得力村黨支部書記孫佳倫介紹,“我們不僅補設了警示牌,更加強巡邏,雙管齊下筑牢安全防線!
“秋收的路,咋就這幾家的沒修呢?”扎蘭營子鎮(zhèn)康四村八蘇臺屯村民向縣“阜政通”反映。接到“阜政通”交辦后,鄉(xiāng)鎮(zhèn)立即派包村工作人員同村委會共同推進此路段修理,全力保障訴求人把玉米運出去;佛寺鎮(zhèn)八道嶺村路邊溝垃圾堆積問題解決得干脆利落,鎮(zhèn)環(huán)保部門、信訪部門聯(lián)動,兩臺挖掘機迅速清運完畢,路邊溝恢復排水作用,環(huán)境衛(wèi)生得到了有效改善。
記者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阜政通”平臺采訪時了解到,從全縣的受理情況看,涉及農村的訴求量占比約60%,包含環(huán)境衛(wèi)生、公共服務、鄰里糾紛、土地使用及歸屬界定等多種復雜且分散的民生事務。反映出群眾對生活各方面的關注度高,且隨著生活水平提升,對公共服務、政策落實和社會秩序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多樣化,期望得到更優(yōu)質、更全面的服務和妥善解決各類問題的途徑?h“阜政通”負責人介紹,“我們通過官方媒體推廣、微信工作群傳達、村屯公示欄張貼二維碼、網格員和村民小組長入戶‘手把手教學’等方式,確保村民懂操作、會反映,全面提高群眾知曉率!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現有常住人口中,農村人口占比超過80%。涉農問題直接關系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落地,關系村民切身利益。抓平臺建設就是抓民生、抓發(fā)展。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通過層層壓實責任,讓“阜政通”真正成為解決村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利器,以實打實的成效為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筑牢民生根基。
“群眾反映的都能像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這樣,都是‘一把手’督辦嗎?”這是記者在暗訪中拋出的第二個問題。
“1+1+7”模式更讓“阜政通”的辦事效率有了硬約束——1天受理、1天交辦、7天辦結。宋立君 攝
在走訪多個縣區(qū)后,記者發(fā)現,“阜政通”建立了完善的“兩首一督”機制:市、縣(區(qū))委書記當首席辦事員,首問負責制確保有人擔責,全程督辦盯著結果。而“1+1+7”模式更讓效率有了硬約束——1天受理、1天交辦、7天辦結。
水果店店主鄭先生因顧客王女士發(fā)布“水果全是爛的”等不當言論,導致店鋪聲譽受損,反映到“阜政通”。細河區(qū)委書記交辦至“阜政通”+綜治中心介入調解,調解員朱友明安撫鄭先生情緒,整理證據,并向王女士釋法明理,指出其言論可能構成誹謗。最終,王女士道歉,雙方和解。這一模式將調解力量下沉一線,以法律為尺、情理為橋,快速化解矛盾,于無聲處彰顯‘一把手’對群眾訴求的傾心、傾情。
不止如此,海州區(qū)創(chuàng)新設立的民生訴求專項資金更顯擔當。面對物業(yè)撤離導致的下水管道堵塞難題,街道動用3000元專項資金半天解決問題;針對大眾路40萬元路面翻修項目,專項資金撬動部門投入近千萬元。運行一年來,該區(qū)財政投入120萬元辦結128件訴求,帶動社會資金惠及3萬余人。這種“小額直辦、大額會商”的模式,既解燃眉之急又破體制桎梏,入選全省十大標志性改革成果。
“1+1+7”不是簡單的KPI考核,而是一份寫進系統(tǒng)、掛在墻上、刻在干部心里的契約。它把“群眾滿意度”從抽象指標變成具體的心跳、呼吸與掌聲。
“一把手工程”與高效機制的結合,本質是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轉型。它要求領導干部跳出“文件落實文件”的思維定式,以問題為導向重構權力運行邏輯。
“阜政通”把“為民辦事”的承諾,變成了可操作、可檢驗的制度鏈條,讓“群眾呼”必有“干部應”。
促“治理升級”之變
——從“事后補”到“事前防”
“您好,請問是碧波花園小區(qū)的張大爺嗎?我是‘阜政通’平臺的回訪人員劉曉一,想了解一下您之前反映的管道堵塞問題解決了嗎?您對處理結果滿意嗎?”
“解決啦,社區(qū)和物業(yè)的工作人員來得可快了,解決得可隨心了!”張大爺在電話里開心地回答著。這通充滿溫度的回訪電話,是“阜政通”構建閉環(huán)管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平臺實行“三查三訪”制度:接訴即辦后24小時內回訪進度,辦結后2日內回訪滿意度,疑難案件7日內專項回訪,讓每一件訴求都有回音、有著落。
如果說常規(guī)問題的高效解決彰顯了平臺的執(zhí)行力,那么彰武縣獨居老人邢大爺的經歷,則讓人看到了“阜政通”制度之外的溫情脈脈。當邢大爺獨居在家突發(fā)疾病撥打求助電話時,平臺同步聯(lián)動醫(yī)院開辟綠色通道,網格員火速送醫(yī)救治,社區(qū)照護小組24小時守護直至家屬趕到。這種“生命通道”的建立,不僅是對緊急事件的快速響應,更是將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生動注腳——它意味著公共服務不再止步于“辦完事”,而是主動向前一步,守護民生。
發(fā)現一件事,解決一類問題。鑒于類似邢大爺這樣的特殊群體需求,市委社會工作部創(chuàng)新推出前置化服務:為全市所有社區(qū)、村民居民發(fā)放聯(lián)絡卡,涵蓋日常生活所需,并將網格員納入常態(tài)化聯(lián)系體系。這一舉措如同在基層治理網絡中織密了“安全網”,讓潛在問題未發(fā)先知、未訴先辦。
不是所有問題都能一蹴而就,卻總能找到暖心的解法。細河區(qū)7名工人被欠薪,無力承擔訴訟成本,區(qū)“阜政通”現場中心的調解員第一時間搭建溝通橋梁,促成“分期付”方案達成;某建筑公司拖欠27名工人33.4萬元工資,太平區(qū)現場中心僅用5個工作日便全額追回;楓丹麗都小區(qū)307戶居民長達10年的房產證難題,也在一個半月內徹底解決。這些看似棘手的“老大難”問題,在跨部門協(xié)同攻堅下逐一化解。
新邱區(qū)長營子鎮(zhèn)大崗崗村村民拿到不動產證。宋立君 攝
新邱區(qū)長營子鎮(zhèn)大崗崗村的3戶居民至今記得2023年5月拿到房產證時的激動場景。他們的“四位一體”小區(qū)置換房因原始憑證丟失,產權登記卡了五年。通過“阜政通”聯(lián)動12345熱線反映后,新邱區(qū)委社會工作部牽頭住建、自然資源等部門,翻出10年前的拆遷檔案,一頁頁比對簽字筆跡,最終補全材料。這場跨越10年的“尋證之旅”,正是平臺從“救火式”處置轉向“溯源式”治理的縮影。
近兩年來,國家信訪局登記的信訪數量同比分別下降38.68%、42.97%,這組數據背后,是“阜政通”平臺推動治理理念深刻變革的印證——當群眾訴求得到及時回應、合理解決,當基層治理從“被動接招”轉向“主動破題”,信任便在一次次良性互動中積累,矛盾自然在源頭得到有效疏導。
這一從“事后處置”邁向“事前預防”的歷史性跨越,生動詮釋了新時代基層治理中蘊含的深厚為民情懷與卓越治理效能,彰顯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中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
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辦”,從“個案解決”到“類案根治”,“阜政通”用三年時間把“楓橋經驗”升級為“阜新模式”,也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寫進了城市治理的基因。
半個月的暗訪中記者發(fā)現,昔日“對簿公堂”的糾紛,如今被“網格+調解”化解在樓道口、炕頭上。萬人成訟率連續(xù)三年下降,不僅是一組數字,更是一套制度、一種能力、一份信心——對城市,是營商環(huán)境優(yōu)化的“軟指標”;對部門,是治理效能的“硬約束”;對群眾,是柴米油鹽里的“安全感”——把矛盾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化解在基層。
更令人振奮的是其價值升華——當市民從“有事找領導”轉變?yōu)椤坝惺抡摇氛ā保敻刹繌摹暗壬祥T”轉變?yōu)椤白叱鋈ァ,這種觀念嬗變正在重塑政民關系。正如劉成所言:“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正在寫進流程、搬上屏幕、落到街角!边@種將政治要求轉化為治理細節(jié)的實踐,正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阜新表達。
以上文章轉載自互聯(lián)網,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來源標注錯誤或者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