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終究不是選調生顧某的“岸”。
在離職事件發(fā)酵一日后,顧某的母校武漢大學出面用三個“不”回應媒體:其個人選擇,不能代表武漢大學在基層和艱苦地區(qū)工作的選調生群體,不會動搖武漢大學選調生扎根基層砥礪奮斗的信心,更不會改變武漢大學學生有志于到基層工作、服務國家和人民的決心。
武漢大學學生就業(yè)指導與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還表示,人生的路還有很長,希望這位同學經(jīng)歷此事件后,能真正成長、擔當有為。
自5月29日以來,輿論多認為顧某“既要又要”,被批不算冤枉。紛爭中也有觀點提到,應尊重和接納個體差異,不必上綱上線,更不能網(wǎng)暴。
在甘肅本地70后干部汪文(化名)眼里,顧某離開嘉峪關的選擇“可以理解”。5月31日他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現(xiàn)在的年輕人和他們小時候的生活經(jīng)歷大為不同,生活上的考驗也少得多,對生活期望值比較高,到基層工作可能發(fā)現(xiàn)有一定的落差!坝行┩尥拊诨鶎,比較皮實一點,批評了想著他能把這個認識上升,有時候說服不了也沒有辦法,因人而異!
汪文曾在縣委辦和鄉(xiāng)鎮(zhèn)工作。在他看來,基層的工作千頭萬緒,確實需要很多有能力的年輕人。選調生限定了高校范圍,保證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但它的名額又很有限,也因為編制等原因,基層單位即便很需要也不一定能分到選調生。據(jù)他觀察,在當?shù)毓ぷ鞯倪x調生、西部志愿者等,工作都非常敬業(yè),但留下來工作的選調生基本是甘肅本地人或者近鄉(xiāng)的西北人。他表示,現(xiàn)在的年輕人負擔都比較重,大多數(shù)孩子雖然考上了很不錯的高校,但家庭經(jīng)濟條件都一般。如果在生活上比如住房方面有更多保障,對留住選調生而言可能會更好一些。
汪文認為,基層工作對一名干部的成長很重要。如果沒有在基層鍛煉過,沒有真正和群眾打過交道,可能對一些復雜問題的思考和處理都不全面,或者是有缺陷。如果在基層工作過、鍛煉過,那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通常能得到了很大提升。“一名干部成長的過程中,基層鍛煉還是很重要的,也能鍛煉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
基層工作的困境亦難以回避。早些年汪文擔任鎮(zhèn)長時,鎮(zhèn)上很多填表、統(tǒng)計工作,基本是由一兩名會電腦的年輕干部負責的。主管部門工作分得比較細,需要的數(shù)據(jù)、材料等,好比千根線傳下來,到了基層鄉(xiāng)鎮(zhèn)都是從一個針孔過!肮ぷ鞫嗔藢︵l(xiāng)鎮(zhèn)工作有促進作用,但是對年輕干部、尤其是駐村干部來講,那工作就比較忙,壓力也比較大!
網(wǎng)絡上有一種聲音講,“能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對此,汪文談道,在甘肅這個地方,過去條件確實非常艱苦,但是通過一輩一輩人的努力,各地的生活條件、自然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都是幾代人下苦得來的成果,也讓人有收獲感。俗話說“雞兒吃一天食是叫一天鳴”,這就說的是一種正常的生命運動。但凡活在這個世上,肯定要運動,如果把所有的運動都看成吃苦的話,確實“三觀”有點偏差了。
5月31日,回看了顧某的“心路歷程”,一名在東部省份工作的甘肅人表示,她的“上岸”可能是父母意愿的“上岸”,不是自己的“上岸”,顧某帶著情緒去嘉峪關工作,自己禁錮了自己。
這名在外工作人士也提到,顧某本身回到甘肅算是一種對家鄉(xiāng)的支持。相比武漢和蘭州,嘉峪關的條件可能確實沒那么好。而年輕人本來就迷茫,人生到底走哪條路也不夠明確,可能公開發(fā)言時想不到這么多,對他們應多包容。顧某最后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離開了嘉峪關,達成了自己的“上岸”,對后來者也有警醒,足矣。
有媒體認為,就公共價值來看,這個略極端的案例背后,可能折射出的選調生群體某種心理傾向,更值得關注。
荔枝新聞5月30日刊文談道,近幾年,“考公熱”進一步升溫,其背后的競爭激烈程度無需贅言。就像一些網(wǎng)友所指出的,顧某所不屑的“選調生”,可能是無數(shù)人夢寐以求卻難以得到的崗位。然而,包括選調生在內的公務員崗位“一崗難求”之下,某種職業(yè)倦怠感,很難說只是個例。尤其是選調生這類專門面向基層的崗位,可能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帶有一種“勉為其難”的心態(tài)。比如,搜索與選調生相關的信息,迷茫、焦慮似乎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
同時,有研究論文顯示,近年來,部分地區(qū)特別是欠發(fā)達地區(qū)普遍存在選調生用不好、留不住等問題,選調生流失現(xiàn)象呈現(xiàn)加劇的趨勢,部分選調生在最低服務年限內就離開了所服務的機關,影響到公務員隊伍的穩(wěn)定性和基層機關的正常運轉。而前些年,還有媒體通過訪談8個省區(qū)的近百名選調生,梳理了2個實名制選調生QQ群一個月的聊天記錄和數(shù)十篇選調生日記發(fā)現(xiàn),當前選調生群體普遍存在三種心態(tài),即急功近利、憤世嫉俗、過于理想化——顧某在文章中的種種表達和流露的情緒,可以說為此作了一個稍顯極端的注腳。
該文稱,誠然,不該將顧某的形象夸大為選調生群體的群像,但是她的情緒化表達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現(xiàn)實問題,很難完全說只是個人化的。這個案例也應該給選調生的選拔和培養(yǎng),帶來一些啟示和警示價值。如何真正選出那些具備能力且有志于基層工作的人,如何將選調生的個人價值和主觀能動性真正激發(fā)出來,盡量避免出現(xiàn)選調生帶著一種不情不愿乃至“哀怨”的心態(tài)從事這份工作,應該引起更多的重視。
來源:澎湃新聞
以上文章轉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來源標注錯誤或者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