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治安管理處罰法》修訂草案,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為讓更多青少年和家長深入了解這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我們特別采訪了大連市法學會法治文化基層行宣講團團長、北京市盈科(大連)律師事務所王金海律師,解讀新法亮點。
問題1:此次《治安管理處罰法》修訂后,對未成年人的處罰有什么變化?是否較以往更為嚴格?
王律師:本次修訂對未成年人行政拘留的執(zhí)行條件作出了調整。以往,14至16周歲的未成年人違反治安管理,一般不執(zhí)行拘留;16至18周歲初次違法的,通常也不執(zhí)行拘留。而新修訂的法律規(guī)定:14至16周歲一年內兩次以上違反治安管理,或者14至18周歲違法情節(jié)嚴重、影響惡劣的,可以被執(zhí)行拘留。不過,這并非“從嚴處罰”,而是強調“教育與懲戒結合”。比如多次打架斗毆、故意損毀公共財物造成不良影響的,就可能觸發(fā)處罰。同時法律明確規(guī)定,對未達處罰年齡或不執(zhí)行拘留的未成年人,公安機關會依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進行矯治教育,包括責令監(jiān)護人嚴加管教、參加法治學習等,最終目的是引導未成年人改正錯誤。
問題2:校園中同學間的吵架甚至推搡是否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如果發(fā)生校園欺凌,施暴者會面臨什么處罰?
王律師:同學間小摩擦、輕微推搡一般不算違法,但如果升級為毆打他人、故意傷害身體,則可能違反法律。新修訂的法律規(guī)定,毆打他人或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一般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在此需提醒同學們:“開玩笑”要有邊界,動手打人并非小事,不僅會傷害他人,自己也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問題3:在日常使用手機聊天、發(fā)朋友圈等行為中,哪些網絡行為可能違法?比如偷拍同學照片發(fā)群里,吵架時辱罵對方是否會涉及違法?
王律師:網絡并非“法外之地”,新法對網絡違法行為作出了更明確的規(guī)定。比如,偷拍同學照片發(fā)到網上、惡意P圖丑化他人,屬于“散布他人隱私”;用微信、短信辱罵他人、捏造事實造謠,屬于“公然侮辱”或“誹謗”;發(fā)淫穢、恐嚇信息騷擾同學正常生活等行為,均可能構成違法。此類行為輕則處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重的,比如造成受害人精神困擾、引發(fā)群體矛盾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并處500元以下罰款。
問題4:暑假臨近,結合新法,能給同學們提供哪些安全提示?
王律師:暑假是安全事故高發(fā)期,結合新法和常見風險,給同學們三個提醒:
第一,文明出行,不擾亂公共秩序。比如在景區(qū)插隊、故意損壞公共設施,可能違反“擾亂公共場所秩序”條款,面臨警告或罰款。
第二,遠離危險行為。比如結伴去野外游泳,若因打鬧推搡導致他人溺水,可能涉及“過失傷害”;更不能參與電詐、幫他人“跑分”(轉賬洗錢),這些行為不僅違法,還可能觸犯刑法。
第三,保護個人隱私。暑假拍照發(fā)社交平臺時,不要泄露自己或他人的家庭住址、學號等信息;遇到陌生人搭訕、偷拍,應及時向家長或警察求助。
問題5:新法實施后,家長和學校能采取哪些措施幫助青少年遵守法律?
王律師:家庭和學校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雙引擎”。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日常行為,比如發(fā)現孩子沉迷網絡暴力、模仿不良行為時,應及時引導糾正;學?啥嚅_展法治課堂、模擬法庭等活動,讓同學們在實踐中理解,法律既是“約束”也是“保護”——約束不當行為,保護每個人的合法權益。當自己遭遇欺凌、騷擾時,要勇敢向老師、家長或警方反映,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簡介:王金海律師,大連市法學會法治文化基層行宣講團團長,北京市盈科(大連)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專注青少年法治教育與刑事辯護領域10余年。曾獲“全國法律援助先進個人”“全國普法為民好榜樣”“遼寧省優(yōu)秀公益服務律師”“大連市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以上文章轉載自互聯網,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來源標注錯誤或者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