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金普新區(qū)七頂山街道種植戶在大棚內(nèi)收獲櫻桃。樸峰攝
當清晨的第一縷海風拂過遼南丘陵,遼寧大連金普新區(qū)在晨霧中緩緩醒來。從飽含滿族風情的村居院落到往來匆忙的溫室大棚,從香氣氤氳的各式面點到復墾礦山上的陣陣果香。一座座村莊如散落在山海間的璀璨明珠,點亮了新時代鄉(xiāng)村的最美畫卷。
東溝水庫的木棧道下,秋陽為石河街道石河村的滿族民居鋪上金色瓦片。屋檐下,隨風搖曳的燈籠與紅彤彤的剪紙相映成趣。25公里長的村道像根銀線,串起粉黛花海與太空艙營地。村民遲大哥的農(nóng)家樂飯菜正香:“以前種地,一年收入才幾千塊,現(xiàn)在開農(nóng)家樂能賺五六萬。”更加動人的是那些“老手藝”:皮影戲在非遺工坊的燈影里流轉(zhuǎn);800件民俗工藝品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跟隨游客撫今追昔。每逢節(jié)慶,村民們換上亮麗的民族服飾,跳起太平鼓舞。如今,傳統(tǒng)文化已成為石河村最鮮活的旅游名片。2024年,粉黛花海帶來200余萬元旅游收入,太空艙營地創(chuàng)收超百萬。村民人均收入從20年前的不足3000元躍升至如今的3.6萬元。村民們笑著說:“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
工人正在大連金普新區(qū)二十里堡街道富嶺村食品車間進行面食面點加工。孫雪晴攝
凌晨4點,二十里堡街道富嶺村的食品車間內(nèi),奶香混合著麥香已經(jīng)飄出窗欞。雪白的面團在村民靈巧的手中幻化出千姿百態(tài):開花饅頭、玲瓏蜜豆卷、寓意吉祥的花饃……這些獨具匠心的面點,鋪就了鄉(xiāng)村振興的新道路。這條由面食串聯(lián)起的產(chǎn)業(yè)鏈,凝聚著“建企興村”“黨群共富”的大智慧。嚴控品質(zhì),讓“富嶺”品牌一鳴驚人。如今,由富嶺村出產(chǎn)的百余種面點,從流水線進入千家萬戶,年銷售額突破150萬元,惠及700多位鄉(xiāng)親。
在大連金普新區(qū)登沙河街道,水稻收割機正在稻田里收割水稻。樸峰攝
在華家街道新石村,1200畝溫室大棚上,晨露滾動,折射出七彩光芒。青翠小蔥日采萬斤,紅艷西紅柿年產(chǎn)逾50噸,各色果蔬共同奏響“大戶帶小戶”的田園交響。走進花卉大棚,多肉“法師”們像一群安靜的舞者,有的舒展如蓮花,有的疊翠似佛塔。這些“會跳舞的植物”通過電商平臺,每天從遼東半島奔赴全國各地。傍晚的廣場上,動人的舞曲映襯著大棚補光燈的光暈,溫室里的蔬菜仍在靜靜生長。這里的日子從來都是熱鬧的:千畝玉米示范田泛著新綠,蛋雞養(yǎng)殖場的自動化設備嗡嗡作響,家庭農(nóng)場的主人正對著鏡頭直播……
站在七頂山街道陸海村復墾后的礦山上遠眺,一片金黃入目而來——2000畝新墾土地正醞釀著豐收。誰能想到,這片果蔬生長的沃土,曾是廢棄礦山的亂石堆。如今,村子把“傷疤”變成寶藏。在整合的4000畝灘涂里,海參和對蝦正悄悄長大。傍晚,文化廣場的燈光亮起來,老人在日間照料食堂接過熱乎飯菜,孩子們在文體公園的滑梯上嬉戲玩鬧!拔覀儚臐O民變成股東啦!”村民們這樣形容自己的變化。
航拍大連金普新區(qū)石河街道。樸峰攝
夕陽西下,為黃渤海披上了金色的外衣。石河村的皮影戲開始了,富嶺村的饅頭剛出籠,陸海村的灘涂泛著銀光……山海之間,一幅“村美、民富、業(yè)興、人和”的畫卷,正在金普新區(qū)鋪展。
以上文章轉(zhuǎn)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來源標注錯誤或者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